冯栎钧+申旭兵《寒食》课堂实录对比
寒食
《寒食》这首诗历来就有不同的解读,关于它的主旨很难讲清楚。于是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很有启发,整理了课堂实录。可做参考。冯栎钧《寒食》
课堂实录
整理人:屿安老师冯栎钧,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从教十余年,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素养大赛一等奖及特长奖”“重庆市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少年先锋报》上开设写作教学专栏。
一、谈话导入,讨论“斜”字的读音
师:今天我们就进入到第三课《古诗三首》的学习,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叫《寒食》。
昨天晚上备课到很晚,然后有一个老师就在问我:这个“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斜”字,是读xié还是xiá,我听一下我们班的小朋友基本上都读的是xiá,所以我也想问一下为什么你们都会读xiá而不是xié?
我有请张嘉铭来说一说,你为什么会读xiá而不是xié?
生:因为我们都说像这种诗它是押韵的嘛,这首诗的“花”和“家”押的是a韵。冯老师以前讲过“斜”在古代的时候是读xiá,所以我就把它读成xiá。
师:当时我就和这位老师回答了。我说如果从押韵的角度上来说的话,这个应该读xiá。
而现在的教材其实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读古代的韵,就读xié也是可以的。这老师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好,那我今天就从诵读开始,我们有请张嘉铭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读诗。(配乐)
师点评:哇,真的非常非常棒,非常喜欢你的朗诵。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我们知道如果要学习一首古诗的话,除了像这样读的字字清楚,然后有一些韵味、读出古人的味道之外,结合注释来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那我现在请问一下小朋友们,通过你的前期的收集资料,结合旁边的注释,你都读懂了什么?
好,我们首先有请朱麒恩。
生:我首先通过注释和这整首诗知道了寒食是不吃用火做的饭。
师:哦,不能生火做饭。
生:日暮汉宫传蜡烛就指的是那个。首先要知道汉宫是什么,是皇帝住的宫殿。传蜡烛指的是里面生火了。说明皇帝在偷偷的吃用火做的东西。
师:哈哈,这是朱麒恩的理解哈。传蜡烛说明皇帝在偷偷地吃用火做的东西,很独特的解读,好,那我接着我想听其他同学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首诗呢,它前两句应该是对长安这个寒食节风光的这种描绘,然后三四句就是写的是特殊的景象,我感觉前两天就是白天,后两句写的就是晚上的情景。
三、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前两句是对长安城风光的描绘,那我也想听听大家,你都能够想象到,在当时的长安城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场景?
生:从前两句我看到了春天的长安城里面,飘着很多漂亮的柳絮啊,很小很小的,看起来像雪花一样的那种东西。寒食节的时候呢,这个东风就是东边出来的风,然后就吹到这个花园里面,柳树就会吹得很斜很斜,柳条就在那飞舞。
师:我很喜欢这个解读,她从飞花看出来是柳絮在漫天飞舞着,然后又从“柳斜”看出来柳枝在随风起舞。这是曼菲同学想象到的画面。你还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到的画面,前两句就是长安城里万紫千红、柳絮纷飞、春意盎然,然后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是在宫殿里面那些豪门权贵都得到了御赐的烛火。其实作者有讽刺的意思。
师:他注意到了五侯泛指的是权贵,这个想法和之前的想法稍微有一点点不一样,他说感觉那些权贵们都得到了皇宫里面的赏赐,看来大家都会觉得后面这块很有意思可以来研究一下。那好,我们现在想一想,如果长安城当时的春天是这个样子的美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如果风光是如此美好的话,像曼菲刚才提到的柳絮纷飞、柳枝随风起舞;像家乐提到的春城一片生机盎然的现象,那我想请问大家,你们能够想起来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和这个描写的情景是比较吻合的呢?
生:我好像想起了,我也忘了那首诗是叫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哦,也是想到柳条随风纷飞的那种感觉是不是?好那我再听听看,你想到哪些?
生:我想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哦,也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昨天我读到这部分的时候,老师还想到了一首我小的时候唱的儿歌。
这首歌叫《小桃红》,它描写的场景跟这个还有点一样。我给大家唱两句。
刚才这几位小朋友真的非常棒,能想起“春风又绿江南岸”,也能够想起“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想象和联想,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丰富我们对画面的想象。
刚才我也发现小朋友们对最后两句诗描述了怎样的画面更感兴趣,写寒食其实可能不是写寒食这一天的美妙美好。当然确实在唐宋的时候,节气都是很美好的,大家都会到外面去春游啊、荡秋千啊,或者是宋代的时候会踢踢足球,但是真的只是为了写那些美好的场景吗?
四、补充材料,深入探究
师:刚才很多小朋友都对“汉宫传蜡烛”以及“轻烟散入五侯家”很感兴趣。那很显然如果我们单单是这样讲的话,可能我们没有办法了解他究竟在讲什么,所以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出一则补充的材料,我们来看看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时候呢,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人们崇拜的这个火,因为往往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但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生活才能做饭呢,所以最开始寒食节就是为了表达人类对火的崇拜,就有了这样一个节日叫做禁火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呢,这个寒食节里面就有一些故事。
其中的一个故事呢,就是关于介子推的故事。(视频介绍)
视频内容:寒食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在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腿上的肉,为晋文公充饥,后来厉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不愿出山的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绵山的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还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要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中。
师:好了。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刚才这个小朋友对寒食节的来历是如此感兴趣,他们可能不单单是说的简简单单的几个意思。可能汉宫从注释就可以看到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而传蜡烛呢,确实就是有传赐新火的意思。而这里的五侯呢,也确实泛指豪门权贵。
通过刚才的分享,你对这首诗又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呢?你觉得作者想借这首诗来表达什么?有新的想法的请在旁边对话框当中扣一。
好我们有请吴明熹。
生:我觉得这首诗就是表达这天本来是不许大家放火,但是这个宫廷里这些豪门权贵还在用火。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愤恨的情感,对当时的豪门权贵这种腐败现象的讽刺。
师:好,觉得是表达了一种讽刺的想法,觉得为什么百姓都不允许吃东西,但是汉宫里面会传出蜡烛,跟之前朱麒恩的想法是一致的。
我们接下来看一看清华附小的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解读的。(播放视频)
视频内容:这份资料介绍了介子推和寒食节之间的关系。我了解到原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并且宣扬介子推忠贞的精神品质,结合诗句中传蜡烛这个习俗。我猜想皇帝传赐新火给武侯,或许是想提醒他们不要忘了介子推一样忠贞。(申老师)通过他的发言,同学们一定关注到了,在唐代的时候,寒食节就这样的风俗,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其实不仅是为了显示皇恩,也是想借此提醒自己的臣子官吏们要注意向介子推学习,学习他有功也不受禄,勤政为民的精神。在这样一个欢乐祥和的风俗图背后,我们就读出了皇帝对臣民的期待与教诲。这弥散的轻烟背后。不仅有皇帝的恩宠,还有对大臣们的警醒。
冯老师:很奇怪哈,刚才我们起来发言的三位小朋友都觉得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了当时的这种现象,权贵们和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对比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权贵到了晚上的时候可以传蜡烛,然后权贵到晚上的时候点灯,而普通的老百姓家里什么都没有,你们的想法是1000多年来其中的一种想法。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它绝对不可能单单只有一种解读,所以其实对于这个韩翃写这首诗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历来有很大的争议。
其中呢,先要告诉大家的是韩翃和我们昨天讲的爱莲说一样。周敦颐以《爱莲说》闻名天下,韩翃以《寒食》这首诗一路升官发达,他因为这一首诗就发达了,而选他这首诗的那个人是唐德宗。也就是说是皇帝看上了他的诗,那既然是皇帝看到了他的诗,很显然他的这首诗在皇上看来绝对不是一首讽刺诗,那对皇上来说这首诗是意义何在呢?
接下来冯老师给大家分享,在皇帝的心目当中,这是首诗是什么样的,估计唐德宗在选这首诗的时候,他觉得韩翃在这首诗当中显示了皇帝的恩宠,提示臣子们要引起警醒。作为一个帝王,他也希望每个臣子都能够记住介子推的故事,能够更好地为朝廷服务。第二种说法就是刚才三位小朋友都提到的讽刺当时的权臣外戚和宦官的专权。
但是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其实就是记录了日常宫廷生活的小插曲,它表达了一个对历史的还原,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和落寂。
那这样的四种看法你究竟同意哪一种呢?请在对话框中输入相应的数字。
五、独立思考,延伸阅读
师:好,从小朋友的回馈可以看出来,大家的想法是很不一样的。那究竟这首诗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个作为我们课后的一个延伸作业,大家可以继续去读一读关于寒食节的诗,关于诗人韩翃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同时看看其他人对这首诗的评论,最终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它的含义一定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像我们这个单元学到的《北京的春节》,从老舍的这个文章当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也能够体会到京味的语言;学《腊八粥》的时候。不仅觉得腊八粥非常好吃,还树立了八儿很可爱的形象,那这样的一首《寒食》,流传了千年,让韩翃从此就官运亨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我也希望小朋友们课外能够延伸去阅读阅读。
当然了,在这首诗当中,其实还可以给大家推荐,还有一个叫做孟云卿的也写了一首同题诗,它的意思就更简单一些,你可以把诗歌拿着对比着来学习。你会发现,一首诗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资料的收集,自己的反复揣摩,会读出新的含义。那好了,今天这节课就到此结束了,下课。
申旭兵
《寒食》课堂实录
整理人:屿安老师申旭兵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多次承担区研究课、展示课任务,参与市级、学校多项研究课题及绘本制作,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获奖。
一、明确主题,复习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语文老师申旭兵。
很高兴今天和你一起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传统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学习《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用充满京味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画卷娓娓道来;我们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那让人垂涎欲滴的腊八粥和那甜蜜温馨的生活气息就这样一并融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卷中。
本单元的这三首古诗也和我国的传统节日或神话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绘的是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风俗画卷。《迢迢牵牛星》是诗人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是《寒食》。
二、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师:那说到古诗学习,相信六年级的你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也学习了很多阅读古诗的方法吧,快来和你旁边的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老师仿佛听到你们七嘴八舌讨论的不亦乐乎。
今天申老师也请来了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经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生1:我想分享两点,第一点,读准字音,遇到不确定的可以查字典或者向老师请教,第二点读出停顿,诗歌不仅有韵律有节奏。
停顿的位置正确与否也会影响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生2: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方法是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注释是我们理解诗句的重要工具,如果没有它们,很多诗我们可能压根不懂。
但有些诗不能直接放到句翻译,还要针对具体诗句的内容加工一下。
生3:老师常说知人论事,所以我认为了解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信息,对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很有帮助。
生4:我在阅读古诗,尤其是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有个小方法,就是想象画面,只要脑海中浮现出这幅画,诗就背出来了。
师:怎么样?听了他们的分享,你有没有一些收获或者思考呢?可以动笔记在你的本子上。
当然了,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梳理或者整理。
你还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他结合刚才同学的发言以及自己的经验,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学习。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的方法一起走进今天的古诗学习吧。
我们先来学习寒食这首诗。
三、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前相信你一定进行了认真的预学。
通过预学。你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呢?你能否结合注释大致的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朗读。
师点评:相信你一定和他一样,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节奏分明。快把赞美的大拇指送给自己吧。
这首诗当中这两个字的读音,老师想提醒同学们重点注意一下。
除了这些字的读音,沈老师还想提醒同学们重点关注一下“武侯家”的“侯”这个字的写法。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这个字和我们常见的“时候”的候——不仅读音不同,而且写法也大有不同。快来仔细观察观察,然后动笔写一写吧。
四、结合注释、交流诗意
师:好了,现在难度升级,你能不能够结合注释和身边的人交流交流诗句的意思呢?相信经过认真预学的你在完成这个挑战的时候一定觉得so easy吧。
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关于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
可以把你的问题简单地记下来。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同学的问题。
他们有针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提问。有的针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提问,还有同学想探究一下这首诗的写法。
但他们的问题有共同点。都聚焦在寒食节。
那要想了解唐代的寒食节,穿越过去看看大概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今天学习的一个方法。
那就是链接资料,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师:认真地读一读这个资料袋,看看你能有哪些新发现。
生:通过这段文字资料我了解到唐代的寒食节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季改火的习俗,已经发展变成各种丰富的民俗活动。
师:其实啊,不仅在资料中,在很多唐诗中我们也能得到唐代寒食节的风俗活动。
如张籍、张说(师读诗)
看来寒食节的风俗活动还真是多姿多彩呢。
那我们的诗人韩翃,为什么只写了“传赐薪火”这一项风俗活动呢?
这首诗仅仅是写寒食节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一起探究探究。
五、链接资料、深入探究
师:要想走到诗歌的背后,我们还要链接资料。
这里有两份资料,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份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学习。结合诗句请你认真地思考这首诗仅仅是写寒食节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份资料,你有哪些发现呢?
生:这是一份图片资料,看到这幅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满眼新绿,说明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画面中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好像在看戏十分热闹。还有很多人在忙着耕地,非常忙碌的样子。远处一群孩子好像在做游戏,活泼可爱。结合这幅画在读诗歌,我仿佛不仅看到了繁华的长安城,还看到了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的长安城。
师:我们六年级的同学观察果然非常细致。就这样我们结合画家的眼睛看到了长安寒食节的风俗画卷。其实关于春日的长安城不止在画中,许多诗人的笔下也有这样的描写。
读了这些诗句,你是不是要不禁感慨春季的长安城真的是风光无限呀!
我们的诗人韩翃既没有写那活泼热闹的寒食风俗,也没有写着多姿多彩的春日记录。而是一笔宕开,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安城那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景象。尤其是诗句当中的这个“飞”字。读一读。
试着把它换成别的字。是不是都不如这一个“飞”字,生动传神,写出花的动态之美,尽显潇洒风流。长安城里那桃李争妍落英缤纷的美景也仿佛扑面而来。由此也不难看出诗人炼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就这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此时此刻你就置身在这长安城的街头。
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如果此刻你就是诗人,站在高处远眺长安,你会用怎样的心情读出的诗句呢?
那一定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就从这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一派春和景明,太平繁华的景象。
我们再来看资料二。这是一份视频资料。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视频内容:寒食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相传,在晋文公重耳逃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腿上的肉,为晋文公充饥,后来厉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不愿出山的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绵山的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还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要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中。
师:看了这个视频资料你有哪些发现呢?
生:这份资料介绍了介子推和寒食节之间的关系。我了解到原来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并且宣扬介子推忠贞的精神品质,结合诗句中传蜡烛这个习俗。我猜想皇帝传赐新火给武侯,或许是想提醒他们不要忘了介子推一样忠贞。
师:高年级学生果然起点高。通过他的发言,同学们一定关注到了在唐代的时候,寒食节就这样的风俗,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其实不仅是为了显示皇恩,也是想借此提醒自己的臣子官吏们要注意向介子推学习,学习他有功也不受禄,勤政为民的精神。(课件)
在这样一个欢乐祥和的风俗图背后,我们就读出了皇帝对臣民的期待与教诲。
这弥散的轻烟背后。不仅有皇帝的恩宠,还有对大臣们的警醒。
同学们,让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
这首诗仅仅是写寒食节吗?
相信通过链接资料,结合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你一定和老师一起从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中读出了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从传赐新火的风俗画卷中读出了这勤政为民的理想追求。(课件)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收获。
就让我们和诗人韩翃一起,再一次走进春日长安城,再一次走进这寒食节的风俗画卷中。
(播放《寒食》歌曲视频结尾)
// 一些碎碎念
申老师结尾的这个视频和歌曲真的特别特别有感觉,我好喜欢。
做实录的过程中至少听了5遍,一点都不觉得腻。
小女孩的声音一响起,就感觉自己漫步在寒食节那天的长安城,繁华中又显出落寞。
果然啊
诗
从来都是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这两节课都是疫情那会儿的线上教学,所以和学生的互动可能没有那么多,但还是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
申老师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更好地领悟这首诗的含义。这节课也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路和教学资源,像冯老师在教学时就把这节课当做了教学资源,播放了其中的两个小片段。
两节课看下来,如果说教学风格,我会偏爱冯老师。之前也看过她的教学视频,幽默活泼、亲切大方,瞬间被圈粉。冯老师教学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文学作品是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的。
和学生聊着聊着就学好了,是我理想中的状态。课堂看着很轻松,其实每一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才能环环相扣的。
冯老师有公众号(冯栎钧是老师),看了她的公众号,你就会知道,她是一位有才又有趣的老师。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